前幾天BBC的網站刊出一篇來自中國上海的報導 Far from home: China's distant families,藉由一位離家二十年,從江蘇鄉下到上海當建築工人的小故事,反應出中國數以百萬計的離鄉勞工,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與教育,毫無怨言地與家人分離兩地,單身出外工作的社會現況與問題。

報導中的主角趙爸爸告訴他的兩位小孩,「要用功讀書,改善你們的生活,不要像爸爸一樣,當一位離鄉勞工,這不是一個好的人生。」留在家鄉照顧小孩,偶而務農補貼家用的趙媽媽說,「我們的小孩需要更好的教育,這是我們最優先的要務。日子過的辛苦點沒關係,我們只想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,這是他們能改善生活的唯一希望。」

這兩段話,讓我想起在小的時候,我的母親也同我說過一樣的話,無怨無尤的犧牲,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和人生。東方父母對子女的期待與教育的重視,和西方父母有著極大的不同,我有感而發。
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幾乎是所有東方父母一心的期待,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傳統觀念更加深了教育是改善未來生活的唯一途徑的想法。在開放的社會中,教育有如是將社會地位「向上提昇」的入門票,所以東方父母深信,唯有提供
下一代更好的教育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。這樣的想法反應在聯考的競爭和補習教育的文化,不只存在於台灣、香港和中國,日本與韓國的父母不也都是如此。

現實一點來剖析,為什麼東方的父母甘心付出所有栽培下一代呢?難道他們不用準備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開銷嗎?我認為小學課本中「烏鴉反哺」的故事應該可以解釋這樣的思維。在那篇BBC的報導中,13歲的趙妹妹說,「我非常想念父親,當他回家時,我真是開心。當我長大後,我想要和爸爸在一起。有一天,我會照顧他的。」我不能說,東方父母是認為下一代是自己將來的飯票,才如此重視下一代的教育,全心付出。但是,至少他們不用太擔心自己的退休生活,因為在東方社會中,
一般說來,烏鴉是會反哺的。

但是在西方社會和文化下,父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就不是如此。「龍生龍、鳳生鳳、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」似乎更適用在西方的社會,我們在英國看到的現象是,教育水準不高和經濟狀況不好的父母,並不會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,因為就算孩子沒有更好的學歷,將來也不至於活不下去,充其量就是靠政府提供的救濟金和公舍生活,就像那些父母目前的生活型態。孩子們看到父母不用工作也可以生活,自然也失去努力向上的動機。未了將來,要用功讀書嗎?不如和其他同樣住在政府公舍的同學在街上遊蕩玩耍吧。

再者西方的父母並不期待小孩長大會「反哺」,如果自己有多一分錢,寧可存下來給自己當退休金,孩子的將來是靠他自己努力的,18歲之前念公立學校,學費幾乎全免,上大學後的學費則是來自於學生貸款或打工所得,父母親不用太過操心。

這樣的文化帶來另一個優點,因為西方父母不太「管」小孩,下一代反而比較有機會適性發展,而且很早就學會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,上大學和讀研究所都不是
人生唯一的選擇和道路。西方人鼓勵年輕人有Gap Year,也就是在上大學或是出社會前的一年,放下學業和熟悉的生活,用一年的時間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。有的年輕人去非洲當義工,照顧HIV帶原的孤兒或是從事生態保育的工作,有人選擇到東亞、印度或南美自助旅行,一邊教英文和打工籌措旅費,一邊體驗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。這個作法在東方父母看來簡直是浪費時間和金錢,大好青春不把握時間努力求學,怎麼會荒擲生命在當義工或旅行上呢?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。

東西方有著如此不同的教育觀,我覺得東方父母重視教育,和西方父母鼓勵適性發展與從生活中學習的態度
,各有其特色和優缺點。如今,西風東漸,台灣的父母一樣重視孩子的教育,可是因為觀念的改變,下一代不見得會擔起照顧年邁雙親的責任,這樣夾在東西文化衝突中的「三明治」父母,恐怕是當下最辛苦的一代吧。

相關文章:
台灣的愛與寂寞 - 瑞士記者眼中的台北
Far from home: China's distant families@BBC UK
Gap Year@Wilipedia

更多閱讀建議:
初次來訪,請看 關於五色鳥和我的旅英札記
熱門文章,請看 全站和每季人氣 Top 10 文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o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