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此文亦刊登在數位時代雜誌2009年5月號的部落格地球村專欄)

在倫敦生活的這幾年來,常常聽到當地人說倫敦和英國的其他地方很不一樣,除了大都市的外觀和繁忙讓人覺得不同之外,另一個非常明顯的差別,就是倫敦居民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,走在倫敦的街頭就彷彿置身於聯合國,各色人種和族群所帶來的文化差異和豐富性,是倫敦以外的英國城鎮所無法取代的。

在20世紀初,倫敦曾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市,作為一個歷史性的世界級大都市,倫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此工作和居住。直到近年,倫敦的居民仍多達750萬人,但是英國白人只佔其中不到60%,加上其他歐美的白人也只有約佔70%,次多的族群是印度、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裔的移民,約佔有13%,來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黑人也占了10%,相較起來,倫敦的中國人算是相當少數,只佔1.5%。根據統計,約有30%的倫敦居民是在英國以外出生的第一代移民。

這些不同種族的移民來到倫敦,也帶來了不同的語言、宗教和生活習慣,把倫敦轉化為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社會。每天在倫敦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就超過了300種,常常在地鐵的一節車廂裡,就可以聽到好幾種不知道是什麼語言的對話,正因為如此的多變和豐富,我們在公車和地鐵上,就常常就會根據膚色、臉型和語言來猜猜同車的「外國人」是來自於哪裡,殊不知其實我們身在英國,自己才是外國人呢。

倫敦的白人約占70%,但是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只有58%,伊斯蘭教約占8.5%,印度教有4%,猶太教占2%,佛教徒則不到1%。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習俗,伊斯蘭教徒不喝酒,每天都要按時膜拜五次,每年還有一次的齋戒月,白天的時候都不進食,你可能會有些好奇,這些在非伊斯蘭教徒看來可能覺得奇怪而擾人的習俗,能帶到英國的職場中嗎?我的同事之中就有好幾位是伊斯蘭教徒,公司不但允許他們每天定時離開辦公室去膜拜,甚至還另闢膜拜室讓他們使用。英國人社交時喜歡喝啤酒,又希望伊斯蘭教徒的同事也能參加,所以當部門每月聚餐時,喝酒的同事坐一頭,不喝酒的伊斯蘭教徒就坐另外一頭,有時候大家乾脆用餐時都不喝酒,等飯後再另外去酒吧。

在倫敦,諸如此類的文化差異屢見不鮮,但是倫敦人大多是以開放的態度看待,彼此尊重並包容,並不強調要互相融合,而讓各種文化兼容並蓄。在小學裡,老師也會教導學生瞭解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之間的差異,讓來自不同族群的小學生們彼此分享,學習如何尊重彼此間的差異。

我認為,或許是因為倫敦的各族群之間,既能保有原有的文化,又懂得如何彼此包容對待,使得倫敦這個充滿「外國人」的大都市,並不像紐約有如大熔爐把各種文化融合成美國文化,也沒有巴黎這幾年因為族群隔閡而產生的階級差異和暴動。

在台灣,即使大家的膚色相同,語言相通,宗教相近,族群融合的話題仍非常熱門,好似社會間埋有一顆族群不合的未爆彈,稍有不甚就會引爆。如何讓不同的族群,彼此尊重共處,將彼此的差異轉換為多樣而豐富的瑰麗文化,側看倫敦的族群融合經驗,或許可以找出一些端倪。


更多閱讀建議:
初次來訪,請看 關於五色鳥和我的旅英札記
熱門文章,請看 全站和每季人氣 Top 10 文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ofeng 的頭像
    haofeng

    五色鳥和飛魚的旅英札記

    haof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